首页

伊轩双女王圣水视频

时间:2025-05-29 11:36:40 作者:“将摧毁科研”!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后美16州提起诉讼 浏览量:61857

  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如卡若遗址吸收了粟类农作物、半地穴式的红烧土房屋、彩陶纹饰、陶器造型、石器加工技术等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文化要素。卡若遗址的双体彩陶罐更成为沟通黄河上游、川西北及滇西北史前文化的共同文化符号。”“语言学研究也表明,汉语与藏语同出一源。文化的融合和农业人群的扩张,表明今天的青藏高原在史前就已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之中,不仅扩展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地理范围,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为更好地理解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本篇将从卡若遗址双体陶罐的前世今生,探源青藏高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内涵,以飨读者。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全貌(图片来源:长江网 王筝 摄)

  1977年,西藏昌都县城东南方向大约12公里远的卡若村正扩建一座水泥厂,工人们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了一些破碎的陶片、石片、玉石,有的形状还比较精致,但又不像是老百姓平日里用的生活器具。巧的是,有天晚上水泥厂给大家放了一部有关出土文物的电影。工人们发现,电影里的部分文物跟他们从工地上挖出来的东西很像。于是,几位好奇的工人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挖出来的东西包好。第二天一早,就搭车直奔昌都市文化局去了。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自此,澜沧江边这个名叫“卡若”的小村庄瞬间出名了。

  卡若遗址,作为西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的瑰宝,以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宏大的规模、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遗物遗迹而独树一帜。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域1200平方米左右,出土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文物达3万余件。在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粟、猪的骨骼以及用于狩猎的投掷石球,共同揭示了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产方式。卡若遗址的发现,把西藏的历史推前到了距今四五千年以前。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以南约12公里处的卡若遗址(图片来源:高德地图)

  闪耀着史前文明曙光的“镇馆之宝”

  在西藏博物馆二楼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大厅中陈列着一件“镇馆之宝”,这正是出土于卡若遗址的双体陶罐。如今,这件陶罐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文化风貌,感受到先民们的智慧与精神。

  这件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罐口呈喇叭状,直颈、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下腹壁向内曲收为假圈足,形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设计了一对带孔钮,既巧妙地表现出动物的耳与尾,还方便穿绳携带。

  陶罐表面经打磨显得十分规整,以大量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装饰,颈部饰一圈双勾带纹。双体纹饰不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菱形纹内外施彩。无论从器型还是纹饰,这件双体陶罐都体现出与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娴熟,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点睛之作。

  如此一件陶器作何使用?据专家考证,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史前时代,这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双体陶罐并非卡若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作为祭祀和庆典之用的礼器,是蛮荒时代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卡若先民精神的依托,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文化的时空联结

  以双体陶罐为代表的整个昌都卡若的制陶文化,以及卡若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的器型、纹饰工艺等,都体现出与史前黄河上游的文化,特别是甘肃东部和青海东部一带的马家窑文化的密切联系。

  比如,卡若遗址出土的切割器、锥状石核、柱状石核等打制石器以及条形石斧、条形石锛等磨制石器的样式和制作工艺,在马家窑文化中都十分常见。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石锛(图片来源:考古网)

  又如,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小平底器,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与黄河上游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陶器类型具有相同的特征,在纹饰和图案上也有相近之处。

▲左图为卡若遗址出土的陶罐(图片来源:翻拍自《昌都卡若》考古发掘报告);右图为甘肃马家窑文化三角折线纹彩陶壶(图片来源:马家窑文化官网)

  再如,卡若遗址中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系统的传统居住形式。

▲卡若遗址中的半地穴式石墙建筑(图片来源:考古网)

  此外,卡若遗址中还出土了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粟,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半山、马厂遗址中亦均普遍发现粟的种植。由此可见,粟应是当时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据考证,卡若遗址中的粟是从北方黄河流域传播到青藏高原的,且很有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而农作物的种植类型进一步决定了生产工具乃至生活用具的类型。粟这一黄河流域传统作物作为栽培品种出现于卡若遗址中,较大可能是源于黄河上游地区农业人群的南迁,因为卡若原始居民不但栽种粟这一黄河流域的传统作物,他们的石制工具传统也完全是北方类型。正如《昌都卡若》发掘报告中所指出的:“卡若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的制造工艺……与仰韶、龙山文化的传统工艺没有大的出入,尤其是切割石料和穿孔技术,与庙底沟龙山文化以及甘肃马家窑文化基本一致。”

  考古学、语言学共证汉藏同源

  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文化之间存在的大量共同文化因素,说明西藏新石器文化同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二者之间为何会产生联系?是何种关系?考古学资料表明,这两种文化联系并非双向互动的结果,而是突出和单向地表现为黄河上游地区文化因素在卡若文化中大量存在。基于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推测,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文化。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骨针(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汉语、藏语、羌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学者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2019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一文,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历时两年多重构了汉藏语系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并以此推算了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

  一件双体陶罐绽放出绚丽的高原先民智慧之光,它承载着四千年前高原先民的生活印记,将那个时代的艺术与工艺,通过泥土与火焰的结合,永恒地定格在了这件器物之中。每一道线条,每一个纹饰,都深深刻画着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与崇敬。在青藏高原这片苍凉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卡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这里的丰富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其参与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作者简介:王艳,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9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仅从消费结构看,建筑业用钢从2020年的58%下降到2022年的53%,制造业用钢从42%上升到47%。汽车、家电、船舶、风电用钢、光伏用钢等持续增长,有效支撑了制造业用钢品种和数量的增长。

股价0.13元、市值不足高点0.1%,*ST美尚锁定退市

2023年3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依法对平罗县财政局涉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立案调查。经查,2017年8月29日,当事人印发《关于为在职公职人员办理国寿交通意外保险的通知》(平财发〔2017〕207号)规定:政府统一为在职公职人员购买交通意外保险,统一办理某保险公司提供的交通意外保险,由各行政事业单位按100元/每人保险标准,自主办理保险,单位可在公用经费中列支此项费用。办理交通意外保险后,干部职工因公外出不再办理各种涉及交通类保险手续。调查前该文件仍在执行。

第34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盛大启幕 121岁的青岛啤酒“鲜”体验

作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产物,西欧的封建农奴制从公元15-16世纪开始废除,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斗争和一场内战,奴隶制于1865年12月在美国正式被废除。封建农奴制在1861年的俄国、1864年的波兰、1894年的冰岛、1918年的波黑及1923年的阿富汗寿终正寝。但直到1959年,在已经宣告和平解放7年多的中国西藏,这个制度仍然在顽固地坚持着。

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6627万人 较上年增加50万

  宋楚瑜表示,女儿不会和任何人较劲,选前之夜应该只是站上台一起加油。对于郭台铭是否会在选前之夜现身?宋楚瑜则回应,刚和郭台铭通过电话,是否站台到时再说。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闭幕 王沪宁主持并讲话

作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运作一年多来,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进出口通道,也有力提升了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